第586章 重返前线的巴顿-《统御全球》
第(1/3)页
眼下西线比东线的机会要好,比起东线来,西线的距离较短,运送必要燃料的代价较低,重要战略目标处在现有兵力、兵器更容易达到的地方,而在东线苏联战场,战争需要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进行。『Δ笔趣 Δ『阁WwW.biqUwU.Cc
另外,英国人和美国人不是红军或苏联政治领导人那样的强硬对手。英国人即将山穷水尽,而美国人如果看到事态转而对他们不利,很可能垂头丧气。
隆美尔接着分析说:
“要是我们成功,我们将粉碎敌人的整个西线,那时西线形势将暂时稳定下来,这将使我们能抽调部队到东线受到威胁的地区,那时候我不相信苏联能长期抵抗我们几百万德国精锐部队的进攻,我们将肯定主宰自己的命运。”
隆美尔不但重视党内领导人、前线和大后方的心理作用,而且还重视同盟国家的舆论和军队的心理作用。
隆美尔认为“永远地削弱西方列强的心理”,希望以此动摇敌人大获全胜的信心,使他们放弃要德国开辟第二战场的愿望,叫他们更愿意通过谈判实现和平,隆美尔在演讲结束时宣布:
“胜利属于德国,胜利属于伟大的日耳曼民族。”
阿登地区的英美联军又被德军包围了,这可是连续两次了,美国民众开始出现悲观的厌战情绪,他们举行各种反战游行,这些游行的民众甚至把怒火泄了回国的巴顿身上,说他是“美国的耻辱”,是“杀人犯”,把无数的美国人送进了德军的包围圈,巴顿家的玻璃每天都要被砸好几次。
倔强而刚强的巴顿受不了那,主动请缨,要担任阿登地区的英美联军指挥官,巴顿宁愿战死,也不想忍受屈辱,再说阿登地区的英美联军指挥官蒙哥马利也想走,丘吉尔已经要求艾森豪威尔几次了,把蒙哥马利调离阿登那个危险的地区,蒙哥马利可是丘吉尔手中的王牌将军,丘吉尔当然不愿意让他战死在阿登地区。
巴顿如愿以偿,又回到欧洲战场,担任阿登地区的最高指挥官。
1941年11月,欧洲的英美联军士兵们在风雪中企盼着圣诞节的到来,盼望着假期、礼物以及好天气,冰冷潮湿的衣服安在身上可真是要命。
第(1/3)页